宋韵湖境·雅集新生
- 位置:湖南/湘潭
- 面积:20000+㎡
- 类型:景观设计
- 分类:景区规划设计
《宋韵湖境·雅集新生》
“重构宋式美学,打造有鲜活生命力的现代湖景古街”
▲项目初始风貌
该项目位于长株潭三市交界的昭山市。
昭山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东南部,地处长株潭三市交汇的“金三角”地带,距长沙、株洲、湘潭三市中心均约20公里,是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生态绿心区域。
地形地貌为低山丘陵,主峰海拔185米,山体呈南北走向,山势平缓,植被覆盖率超过90%,是湘江沿岸重要的生态屏障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年均气温17℃,降水充沛,湘江流经昭山西侧,水资源丰富,为农业与生态保护提供基础。
昭山仰天湖湿地公园的提质改造方案之初,主创设计师深度调研了昭山的地域文化特征。昭山的文化属性根植于湖湘文明体系,兼具山水灵性、历史层积性与精神象征性,呈现“自然景观-人文积淀-现代重构”三位一体的复合特征。
从昭山的核心文化为出发点,我们致力于深挖昭山的精神表达,以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呈现方式契合进我们的日常生活。从佛道共祀、神树祭拜转型为现代的禅修体验、心灵疗愈经济;从诗词书画、昭山八景转型为数字艺术展、国潮IP;从宗族龙舟、市井生活转型为节日庆典、非遗工坊;从隐秘山林、休闲胜地转型为特色餐饮、文旅综合。从信仰图腾、艺术载体、社群生活、空间功能四个角度打造动态复合的文化生命综合体。
湘潭非遗文化呈现需体现出“历史活态化、技艺生活化、民俗产业化”的特性,从时间维度来说,从春秋时期到明清民俗,再至现代文旅,形成连续的文化链条;从空间维度来说,以湘江流域为纽带,串联昭山、石鼓镇等地理标志,构建“山-水-城-人”共生体系;从社会功能来说,兼具精神信仰、实用价值与经济赋能,成为长株潭都市圈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。
项目定位成宋代的古风街区,便自发承担起非遗文化载体的历史责任。非遗在古代街区的具象呈现可以以丰富的古街档口业态的方式。
体现工匠精神与技法类的如“石鼓油纸伞”、“皮影戏”、“云湖桥剪纸”、“酱油酿造”等;活动演绎与节目表演类的如“云门寺庙会”、“青山桥唢呐”、“湘潭火龙”、“花鼓戏”、“打油鼓”等;零售吃食类的如“灯芯糕”、“湘潭槟榔”、“八大碗”、“中路铺药糖”、“手工湘莲”、“古法藕粉”、“传统米粉”等。
▲非遗传承工艺及演艺示意图
昭山位于长株潭交界处,三地皆为湖湘之地,共同属性有市井文化、地道湘菜、特色餐饮优势凸显。
项目的文化餐饮板块可以聚焦“湘菜之源”定位,开设老字号品牌旗舰店(如毛氏红烧肉、火培鱼)、创意融合菜馆(如湘莲创新料理),搭配“昭山茶韵”主题茶馆,形成“辣鲜香醇”的味觉记忆点。利用仰天湖水域开发水上餐饮船、星空帐篷火锅等特色业态,联动伟光汇通漫湖营地推出“露营+烧烤”组合产品,满足微度假需求。
▲特色餐饮示意图
昭山位于长株潭三城“绿心之地”。仰天湖凭借其位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的区位,形成了以自驾为主、公交为辅的交通体系。对于长株潭居民,自驾的便捷性尤为突出;外地游客则可通过高速网络或公交接驳抵达,但需注意公共交通的班次限制。这一交通格局既满足了短途休闲需求,也支撑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。
湘潭昭山仰天湖项目以“半小时生活圈”重构出行价值,通过交通提质与文旅场景裂变的双向赋能,实现长株潭都市圈用户在同等通勤时间内,从单一目的地消费向“生态+娱乐+文化”复合体验的跨越式升级。
▲以昭山为圆心的长株潭20km出行圈示意图
主创设计师将仰天湖古风街区的时代定位溯至宋代,以宋代市井场景为蓝本,融合宋代“街市制”开放布局,通过“历史层积+功能活化”手法,打造可游、可购、可体验的沉浸式宋韵街区。
核心策略包括:坊市合一——打破封闭式里坊界限,临街设店、巷弄互通,形成“前店后坊+檐廊步行”的复合空间;功能共生——景观、餐饮、商业、休闲、手工业功能业态交织,保留市井烟火气。
▲街市制概念图
▲现状 ▲优化示意图
▲现状 ▲优化示意图
▲现状 ▲优化示意图
▲环湖游船优化示意图
▲水上娱乐活动示意图
▲景区巴士及主题游览车示意图
▲便民服务区域示意图
▲景区夜间亮化示意图
▲景区湖边休息区示意图
▲风雨廊示意图
▲节庆活动示意图
民宿区概念效果图
项目推进中,以上概念方案版权归属于长沙原力飞行设计咨询有限公司